千古倪师 千古倪师
  • 山
  • 医
    • 倪海厦医案
    • 经方
      • 和解剂
      • 固涩剂
      • 安神剂
      • 开窍剂
      • 治燥剂
      • 治风剂
      • 泻下剂
      • 消食剂
      • 涌吐剂
      • 清热剂
      • 温里剂
      • 理气剂
      • 理血剂
      • 痈疡剂
      • 祛暑剂
      • 祛湿剂
      • 祛痰剂
      • 补益剂
      • 解表剂
    • 中药
      • 下乳药
      • 利水渗湿药
      • 化痰止咳平喘药
      • 安神药
      • 平肝潜阳药
      • 开窍药
      • 息风止痉药
      • 拔毒化腐生肌药
      • 收涩药
      • 攻毒杀虫止痒药
      • 止血药
      • 泻下药
      • 活血化瘀药
      • 消食药
      • 涌吐药
      • 清热药
      • 温里药
      • 理气药
      • 祛风湿药
      • 补虚药
      • 解表药
  • 命
    • 紫微斗数
    • 生肖姓名学
  • 相
  • 卜
    • 64卦
    • 奇门遁甲
  • 希望站
  • 来点广告
  • 最近浏览记录
  • 0

高良姜

易中有益
2年前
高良姜-千古倪师

高良姜-千古倪师

名称

Lesser Galangal Rhizome

高凉姜、良姜、蛮姜、小良姜、海良姜

  1. 高凉姜
  2. 良姜
  3. 蛮姜
  4. 小良姜
  5. 海良姜
  6. 大良姜
  7. 膏良姜

高良姜的种植和炮制

来源

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。夏末、秋初挖取生长4~6年的根茎,除去茎、叶、须根及鳞片,洗净,切成小段晒干。

【原形态】

多年生草本,高30~80厘米。根茎圆柱状,横走,棕红色或紫红色,有节,节处具环形膜质鳞片,节上生根。茎丛生,直立。叶2列;无柄;叶片狭线状披针形,长15~30厘米,宽1.5~2厘米,先端尖,基部渐狭,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疏钝齿,两面无毛;叶鞘开放,抱茎,边缘膜质,叶舌长可达3厘米,挺直,膜质,渐尖,棕色。圆锥形总状花序,顶生,长5~15厘米,花稠密;小苞片宿存,膜质,棕色,环形至长圆形,外面被疏毛;花两性,具短柄;萼筒状,长7~14毫米,3浅圆裂,棕黄色,外面被短毛;花冠管漏斗状,长约1厘米,裂片3枚,长约1.7厘米,浅肉红色,外面被疏短柔毛;唇辩矩卵形至矩状广卵形,浅肉红色,中部具紫红色条纹,长2~2.5厘米;侧生退化雄蕊锥状,雄蕊1,花丝粗壮,药隔膨大,先端阔,2裂呈叉形;子房下位,3室,花柱细长,基部下方具2个合生的圆柱形蜜腺,长约3毫米,柱头2唇状。蒴果不开裂,球形,直径约1.2厦米,被短毛,熟时橘红色。种子具假种皮,有钝棱角,棕色。花期4~10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
生长在路边、山坡的草地或灌木丛中。分布广东的海南及雷州半岛、广西、云南、台湾等地。广东、云南并有栽培。产广东、广西、台湾等地。

性味

辛,热。

性状

本品呈圆柱形,多弯曲,有分枝,长5~9cm,直径1~1.5cm。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,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,节间长0.2~1cm,一面有圆形的根痕。质坚韧,不易折断,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,纤维性,中柱约占1/3。气香,味辛辣。以粗壮、坚实、红棕色、味香辣者为佳。

高良姜的效果

功效

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。 主治脾胃中寒,脘腹冷痛,呕吐泄泻,噎脯反胃,食滞,瘴疟,冷癖。

经脉

归脾经、胃经。

主治

温胃,祛风,散寒,行气,止痛。治脾胃中寒,脘腹冷痛,呕吐泄泻,噎脯反胃,食滞,瘴疟,冷癖。

  • ①《别录》:主暴冷、胃中冷逆、霍乱腹痛。
  • ②《药性论》:治腰内久冷,胃气逆、呕吐。治风,破气,腹冷气痛;去风冷痹弱,疗下气冷逆冲心,腹痛,吐泻。
  • ③《本草拾遗》:下气,益声。煮作饮服之,止痢及霍乱。
  • 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转筋泻痢,反胃呕食,消宿食。
  • ⑤《本草图经》:治忽心中恶,口吐清水者,取根如骰子块,含之咽津,逡巡即瘥;若(口中)臭亦含咽,更加草豆蔻同为末,煎汤常饮之佳。
  • ⑥《珍珠囊》:温通脾胃。
  • ⑦《滇南本草》:治胃气疼,肚腹疼痛。
  • ⑧《纲目》:健脾胃,宽噎膈,破冷癣,除瘴疟。
  • ⑨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去白睛翳膜,补肺气,益脾胃,理元气。
  • ⑩《本草求原》:治脚气欲吐,目卒赤,头痛,风冷痹痛。
  • ⑾《广东中药》:治寒疝湿痹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3~6g;或入丸、散。

注意禁忌

阴虚有热者禁服。

高良姜的药方

  • ①治卒心腹绞痛如刺,两胁支满,烦闷不可忍:高良姜五两,厚朴二两,当归、桂心(肉桂)各三两。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一升八合,分三服,日二。若一服痛止,便停,不须再服,若强人为二服,劣人分三服。(《千金方》高良姜汤)
  • ②养脾温胃,去冷消痰,大治心脾疼痛,宽胸下气,进美饮食,疗一切冷物所伤:良姜(去芦)、干姜(炮)等分。上为细末,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,食后橘皮汤下。妊娠妇人忌服。(《局方》二姜丸)
  • ③治心脾痛:高良姜、槟榔等分,各炒。上为细末,米次调下。(《百一选方》)
  • ④ 治心口一点痛,乃胃脘有滞或有虫,多因恼怒及受寒而起,遂致终身不瘥:高良姜(酒洗七次,焙,研)、香附子(醋洗七次,焙,研)。上二味,须要各焙、各 研、各贮。如病因寒而得者,用高良姜二钱,香附末一钱;如病因怒而得者,用高良姜一钱,香附末二钱,如因寒怒兼有者,用高良姜一钱五分,香附末一钱五分, 以米饮汤加入婪汁一匙,盐一撮,为丸服之。(《良方集腋》良附丸)
  • ⑤治霍乱吐痢腹痛:高良姜,火炙令焦香。每用五两,打破,以酒一升,煮取三、四沸,顿服。(《备急方》)
  • ⑥治霍乱呕吐不止:高良姜(生锉)一味,粗捣筛。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枣一枚(去核),煎至五分,去滓,用水沉冷,顿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冰壶汤)
  • ⑦治诸寒疟疾:良姜、白姜各等分。二味火上煅,留性,为末。每服三钱,雄猪胆一个,水一盏,温和胆汁调下。(《续本事方》)
  • ⑧治风牙疼痛,不拘新久,亦治腮颊肿痛:良姜一块(约二寸),全蚂一枚(瓦上焙干)。上为末。以手指点药,如齿药用,须擦令热彻,须臾吐出少涎,以盐汤漱口。(《百一选方》逡巡散)
  • ⑨脚气欲吐(患脚气病的人,容易发吐。日常生活,注意早餐多食,午餐少食,晚餐不食,或喝一点豉粥。有发吐感觉时,立即服药)。用高良姜一两,加水三升,煮成一升,一次服完。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,可以母姜一两代替,清水煎服。疗效较差,然亦有效。
  • ⑩ 心脾冷痛(按:即胃痛)。用高良姜四两,切片,分成四份: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,去米;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,去土;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,去豆;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,去蝥。另取吴茱萸一两,酒浸一夜后,同高良姜一起再炒,共研为末,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空心服,姜汤送 下。此方名高良姜丸。又方:高良姜三钱,五灵脂六钱,共研为末。每服三钱,醋汤调下。
  • ⑾养脾温胃,去冷消痰,宽胸下气。用高良姜、干姜等分,炮过,研细,加面糊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饭后服,桔皮汤送下。妊妇忌服。
  • ⑿ 脾虚寒疟(寒多热少,不思饮食)。用高良姜(麻油炒)、干姜(炮)各一两,共研为末。每服五钱,以猪胆汁调成膏子,临发病前,热酒调服。又方:上方所制的 药末,加胆汁和丸,每服四十丸,酒送下。又方:高良姜、干姜,半生半炮各半两,穿山甲三钱,共研为末。每服二钱,猪肾煮酒送下。
  • ⒀双目突然红痛。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。使打喷嚏,红痛即消。

0
牛蒡解肌汤
上一篇
仙方活命饮
下一篇

易中有益

3851
文章
1
评论
9K
喜欢

关注公众号 领取易学资料

聚合文章

倪海厦老师讲过的259个经方( 收藏)
倪海夏医案1272
倪海夏医案156
倪海夏医案58

推荐专题

65

倪师易经64卦

8

奇门遁甲

679

经方

统计

  • 0
  • 58

猜你喜欢

倪海厦老师讲过的259个经方( 收藏)

1年前
4,356 50

网传倪师弟子地址信息

2年前
3,730 18

细辛

2年前
2,836 5

藁本

2年前
2,496 1

联系我们

一群热爱传统五术文化的人在此相聚

我的伙伴

希望站 汉唐倪师(旧站) 道教图书库

栏目

山 医 命 相 卜 加群 打赏 免责声明 浏览记录
Copyright © 2001-2025 千古倪师. Designed by nicetheme. 豫ICP备20001100号-6 豫公网安备41032702000225号
  • 山
  • 医
    • 倪海厦医案
    • 经方
    • 中药
  • 命
    • 紫微斗数
    • 生肖姓名学
  • 相
  • 卜
    • 64卦
    • 奇门遁甲
  • 希望站
  • 来点广告
  • 最近浏览记录

搜索

  • 经方
  • 补益
  • 清热
  • 倪师易经64卦
  • 祛湿
  • 理血
  • 解表
  • 理气
  • 紫微斗数
  • 痈疡

易中有益

3851
文章
1
评论
9K
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