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竹叶的种植和炮制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。夏、秋采摘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
苦竹,又名:伞柄竹。秆直立,高可达4米,圆筒形,直径约15毫米,秆幼时有白粉,尤以箨环下为甚。箨环上常有褐色的箨鞘残留物;秆环不甚突起。箨鞘纸革质,细长三角形,枯黄色,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;箨耳细小,有直立棕色繸毛数枚;箨舌截平头,边缘密生纤毛;箨叶细长披针形,长4~11厘米,宽3~5毫米,幼时绿色,多脉。主秆每节分枝3~6枝,有叶小枝1~3枚生于1节,顶端着生2~4叶。叶鞘干草色,线状披针形;叶舌截平。叶片披针形,长8~20厘米,宽10~28毫米,下面有微毛,次脉4~8对,小横脉呈方格形,边缘有细锯齿;叶柄长2~7毫米。花枝基部为苞片所包围,其上着生总状花序;小穗含花8~12朵,绿色;颗3~5枚;外稃卵状披钳形,长8~11毫米,具纵脉及小横脉,先端尖锐,无毛或上部边缘有毛,内稃与外稃等长或较长,脊与顶端均有纤毛;鳞被3枚,卵形;雄蕊3,花药黄色;子房狭窄,无毛,顶端分裂为3花柱,柱头羽毛状。花期4~5月。笋期5~6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。分布浙江、江苏、江西等长江流域及西南各地。我国南方各地均产,主产浙江、江苏、江西等地。
性味
《日华子本草》:味苦,寒。
性状
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。展开后,叶片为披针形,长6~12厘米,宽10~15毫米。先端尖锐,基部圆形。叶柄长6~10毫米。上面灰绿色,光滑,下面租糙有毛,主脉较租,两侧细脉8~16条,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。质脆而有弹性。气弱,味微苦。以叶嫩色绿,卷成筒状者为佳。
苦竹叶的效果
功效
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。主治消渴,烦热不眠,目痛,口疮,失音,烫火伤。
经脉
心;肝经
主治
清热除烦,明目,利窍,解毒,杀虫。治消渴,烦热不眠,目痛,口疮,失音,烫火伤。
- ①《别录》:疗口疮,目痛,明目,利九窍。
- ②《食疗本草》:主口疮,目热,瘖哑。
- 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不睡,止消渴,解酒毒,除烦热发汗,治中风失音。
- ④《纲目》:杀虫。
- ⑤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烦热,解毒。退小儿潮热,煅(末敷)汤火伤。
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6~12克。
- 外用:适量,烧存性研末涂敷。
苦竹叶的药方
- ①治卒失声,声噎不出:浓煮苦竹叶服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- ②治小儿头疮、耳上生疮:竹叶烧末和猪脂涂上。又以鸡子白敷之亦妙。(《子母秘录》)
- ③治卒得恶疮不识者:苦竹叶烧和鸡子黄敷。(《孙真人食忌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