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称
卷耳(《诗经》),葹(《楚辞》),苓耳(《毛诗传》),地葵(《本经》),枱耳(《楚辞》王逸注),白胡荽(郑玄),常枱(《广雅》),爵耳、耳珰草(陆玑《诗疏》),常思(《别录》),常思菜、羊负来(陶弘景),只刺(《千金•食治》),进贤菜(《记事珠》),道人头(《本草图经》),喝起草(《斗门方》),佛耳(《履巉岩本草》),缣丝草(《证治要诀》),野缣丝(《搞元方》),野茄、猪耳(《纲目》),痴头婆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虱麻头(《广州植物志》),粘粘葵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白痴头婆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刺儿棵(《中药志》),假矮瓜、白猪母络(《广西中药志》),疔疮草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,野紫菜(《闽东本草》),野落苏、狗耳朵草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,苍子棵(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)。
- 苍耳草
苍耳的种植和炮制
来源
为菊科植物苍耳的茎叶。夏季割取全草,去泥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
一年生草本,高30~60厘米,粗糙或被毛。叶互生,有长柄,叶片宽三角形,长4~10厘米,宽3~10厦米,先端锐尖,基部心脏形,边缘有缺刻及不规则粗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苍绿色,粗糙或被短白毛,基部有显著的脉3条。头状花序近于无柄,聚生,单性同株;雄花序球形,总苞片小,1列;花托圆柱形,有鳞片;小花管状,顶端5齿裂,雄蕊5枚,花药近于分离,有内折的附片;雌花序卵形,总苞片2~3列,外列苞片小,内列苞片大,结成一个卵形、2室的硬体,外面有倒刺毛,顶有2圆锥状的尖端,小花2朵,无花冠,子房在总苞内,每室有一个,花柱线形,突出在总苞外。瘦果倒卵形,包藏在有刺的总苞内,无冠毛。花期5~6月。果期6~8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于荒坡草地或路旁。分布全国各地。
性味
苦辛,寒,有小毒。
苍耳的效果
功效
为菊科植物苍耳的茎叶。用于头风,头晕,湿痹拘挛,目赤,目翳,风癞,疔肿,热毒疮疡,皮肤瘙痒。
经脉
归肺,脾,肝经。
主治
祛风散热,解毒杀虫。治头风,头晕,湿痹拘挛,目赤,目翳,风癞,疔肿,热毒疮疡,皮肤瘙痒。
- ①《别录》:治膝痛,溪毒。
- ②《药性论》:主肝家热,明目。
- ③《唐本草》:主大风,癫痫,头风,湿痹,毒在骨髓,除诸毒螫,杀疳湿匿,主腰膝中风毒。亦主猘狗毒。
- ④《本草拾遗》:叶挼安舌下,令涎出,去目黄好睡。
- ⑤《履巉岩本草》:去风活血。
- ⑥《纲目》:善通顶门连脑。
- ⑦《天宝本草》:去风解毒。治肚大青筋,皮肤瘙痒,风湿症。
- ⑧《广东中药》II:治红云血癣,痰火核,感冒,鼻渊。
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6-12g,大剂量30-60g;或捣汁;或熬膏;或入丸、散。
- 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烧存性研末调敷;或煎水洗;或熬膏敷。
注意禁忌
- ①《千金•食治》:不可共猪肉食。
- ②《唐本草》:忌米泔。
- ③《本草从新》:散气耗血,虚人勿服。
苍耳的药方
- ①治妇人血风攻脑,头旋闷绝,忽死倒地,不知人事:喝起草嫩心,阴干为末,如常酒服一大钱。(《斗门方》)
- ②治中风伤寒头痛,又疗疔肿困重:生捣苍耳根叶,和小儿尿绞取汁,冷撮一升,日三度,(《食疗本草》)
- ③治中风,头痛,湿痹,四肢拘挛痛:苍耳嫩苗叶一斤,酥一两。先煮苍耳三、五沸,漉出,用豉一合,水二大盏半,煎豉取汁一盏半,入苍耳及五味,调和作羹,入酥食之。(《圣惠方》苍耳叶羹)
- ④治赤白下痢:苍耳草不拘多少,洗净,以水煮烂,去滓,入蜜,用武火熬成膏。每服一、二匙,白汤下。(《医方摘元》)
- ⑤治目上星翳:鲜苍耳草,捣烂涂膏药上贴太阳穴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- ⑥治大风及诸风疾:苍耳不以多少,碾为细末,用大风(子)油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,用荆芥茶送下,不拘时候服。(《履巉岩本草》)
- ⑦治癞:嫩苍耳、荷叶各等分。为末,每服二钱,温酒调下。(《袖珍方》)
- ⑧治疔肿,出根:苍耳烧作灰,和腊月猪脂封之。(《本草拾遗》)
- ⑨治热毒攻手足,赤肿焮热,疼痛欲脱:苍耳草绞取汁以渍之。(《千金方))
- ⑩治中耳炎:鲜苍耳全草五钱(干的三钱)。冲开水半碗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- ⑾治疥疮痔漏:苍耳全草煎汤熏洗。(《闽东本草》)
- ⑿治风疹和遍身湿痒:苍耳全草煎汤外洗。(《闽东本草》)
- ⒀治赤白汗斑:苍耳嫩叶尖和膏盐擂烂。五、六月间擦之,五、七次。(《摘元方》)
- ⒁治花蜘蛛毒咬人:野缣丝,捣汁一盏服,仍以渣敷之。(《摘元方》)
- ⒂治虫咬性皮炎:鲜苍耳茎叶、白矾、明雄各适量。共捣成膏,外敷螫咬处,固定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